互聯網醫療以線下診所為基地掀起共享醫療風潮
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僅注銷的移動醫療公司就達1000余家,截至目前,還在真正運營的“幸存者”已不足50家。而前兩年鼎盛時期,國內移動醫療公司一度擴張到5000家。
2017年3月,在一片唱衰聲中,17家互聯網醫院集中落地銀川。以好大夫在線、微醫集團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平臺,開始以互聯網醫院為入口,嘗試深入包括在線診療、輔助診斷、處方藥品、醫保支付等醫療核心環節,探索診療服務在線化的可能,意在打造一個包括醫療、藥品、保險在內的自循環體系。
與此同時,以春雨醫生、健康160為代表的一批平臺,選擇賦能醫院,幫助實體醫院實現除面診和檢查環節以外的院內全業務流程互聯網化,也由此打通線下線上,從中求得生存盈利之道。
而以醫聯、企鵝醫生為代表的后來者則另辟蹊徑,不僅以線下診所為基地掀起共享醫療風潮,還在互聯網醫療久無進展的商業險領域殺出重圍。
最讓行業頭疼的盈利困境也在破局。海量的用戶、醫生資源,大量的資本投入,已打造出多個行業獨角獸、“準獨角獸”,互聯網醫療正在跳出燒錢的死循環,甚至迎來了上市關口。
隨著醫療服務的深入,線上流量的積累,互聯網醫療企業試圖打穿整個行業,形成線上問診、線下看病的閉環。而診所被視為完成互聯網與傳統醫療體系閉環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微醫集團、杏仁醫生、丁香園、春雨醫生等紛紛開設線下診所,或聯手線下實體打造云醫院、云診所,尋找流量變現途徑。但自建或合作線下診所,一直面臨資產過重、醫療服務質量難控的爭議。
去年,在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線下診所、云診所之上,興起了共享醫療風潮。
醫生多點執業的開放,是共享醫療開始的契機。追溯起來,2014年名醫主刀推出的移動預約手術平臺,2016年上線的薄荷牙醫將閑置口腔診室與多點執業醫生對接,以及張強醫生集團、冬雷腦科醫生集團等所做的以體制外醫生為核心的醫生集團,都是共享醫療激活醫療潛在勢能的前期嘗試。
醫療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正走向互聯網化,然而,醫療互聯網發展模式的探索需要行業共建的不是一個全新的互聯網產業,而是一個專屬于醫療行業的產業互聯網。
熱門資訊
- 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 可穿戴醫療設備助力智慧醫療高速發展
- 互聯網+醫療,讓就醫更智能。
- 火熱的AI+醫療背后,企業如何盈利?
- “互聯網+醫療”版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怎么...
- 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智能醫療領域發展前景巨大...
- 健康一體機,更好的服務于百姓。
- 智能可穿戴設備助力老年健康市場。
- 讓問題疫苗無所遁形 區塊鏈在醫藥追溯領域...
- 大數據對于傳統醫療模式的轉型升級
- 未來高端醫療器械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醫療器械行業影響分析
- 國內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 當醫療遇上人工智能的無線想象
- 分級診療政策強力推動 醫療器械POCT高速發...
- 未來人工智能對中醫的發展影響
- 數據挖掘在醫學大數據研究中的應用
-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醫療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 縣域醫療崛起 建設獨立檢驗中心成為硬指標
- 人工智能和醫療的深度集合下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