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醫療發展的大環境已經成熟
數字醫療在中國不是新概念,3-4年前就被熱炒過。很多創業公司在熱錢推動下,紛紛打著數字,移動或者互聯的口號說要顛覆醫療,然后沒兩年自己先被負現金流給顛覆了。有些醫院熱衷于評上HIMSS7,也許只是把它當作醫院上檔次的一種標志,跟買臺達芬奇機器人類似。數字醫療的作用并不明顯,好多知名三甲醫院的HIS系統都飽受醫生埋怨,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更加看起來像性早熟的少年,看上去拉風,實際上幼稚。
說到醫療數字化,很多人會聯想到HIS系統或者醫患APP,認為它只不過是醫療輔助技術,重要性比不了“醫保控費“甚至”公立醫院混改“。我們已經很深刻地體會到數字化如何改造或者顛覆了中國大多數行業,從流通零售到文化娛樂,從金融到制造和交通。可以說現在最有活力的產業,都是數字化最深入的產業。數字化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推手,傳統產業不是消失就是被數字升級。輕視數字化的醫療人士,本質上跟15年前看不起電商的百貨大樓員工一樣。
政府已經下狠心加大醫療投入,但到2020年衛生總費用也只能達到GDP 7%左右;新優惠政策的空間也不大;除了HPV疫苗或CAR-T等少數突破性治療,新藥對公共衛生的提升是局部且緩慢的。但絕大多數人都低估了某種技術對醫療的革命性作用,那就是數字化!
2018年我們有信心迎來對數字醫療的真正啟動,不僅是因為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到要加快“數字醫療”建設,實施大數據發展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讓優質醫療資源普惠更多基層群眾。更重要的是,數字醫療發展的大環境已經成熟。
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公開批評絕大部分醫院電子病歷還在0級,談何“互聯網+”?因此國家去年4月1日起施行新的《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范(試行)》規定,將全國通報醫院電子病歷應用評級。
新醫改的主要政策需要數字化助力:沒有遠程會診,電子病歷和影像云,醫聯體無法運行;沒有大數據,醫保控費反欺詐無法實現;沒有網絡平臺,家庭醫生下不了家庭;
數字醫療需要的技術已經成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醫療和人工智能,都已經大量出現于醫療場景;
數字化的群眾基礎被國內外互聯網巨頭已經充分教育,手機問診,遠程會診和可穿戴硬件市場規模是三四年前的幾十倍;
大醫療機構和醫保局已經開始入場,都認識到了信息化就是生產力;
數字醫療創業創新的泡沫期已過,活下來的公司都已經有明確業務模式;
可能還有人認為數字醫療在中國還為時過早,這是一種“近視眼”思維。中國醫改目的是“少花錢多辦事”,中國的數字化意識和互聯網應用水平在全球排名比中國醫療體系的排名要高得多,在醫療資源極不均衡的中國,搞數字醫療帶來的增量比美國單純的控費價值更大。
熱門資訊
- 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 可穿戴醫療設備助力智慧醫療高速發展
- 互聯網+醫療,讓就醫更智能。
- 火熱的AI+醫療背后,企業如何盈利?
- “互聯網+醫療”版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怎么...
- 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智能醫療領域發展前景巨大...
- 健康一體機,更好的服務于百姓。
- 智能可穿戴設備助力老年健康市場。
- 讓問題疫苗無所遁形 區塊鏈在醫藥追溯領域...
- 大數據對于傳統醫療模式的轉型升級
- 未來高端醫療器械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醫療器械行業影響分析
- 國內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
- 當醫療遇上人工智能的無線想象
- 分級診療政策強力推動 醫療器械POCT高速發...
- 未來人工智能對中醫的發展影響
- 數據挖掘在醫學大數據研究中的應用
-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醫療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 縣域醫療崛起 建設獨立檢驗中心成為硬指標
- 人工智能和醫療的深度集合下的新趨勢